哈工大生命学院杨奎琨课题组开发出靶向药物 有效抑制脑卒中部位炎症反应
哈工大全媒体(梁英爽 赵娅 文/图)日前,我校生命学院杨奎琨课题组在脑卒中炎症抑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中性粒细胞膜包覆聚合纳米前药用于脑卒中炎症抑制》(Neutrophil Membrane-Camouflaged Polyprodrug Nanomedicine forInflammation Suppression in Ischemic Stroke Therapy)为题,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为纳米药物在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高等特点。目前,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集中于早期再灌注以挽救卒中部位受损的神经元。然而,再灌注会导致炎症反应以及局部释放活性氧,从而引起继发性神经组织损伤。因此,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于卒中部位脑组织的保护及其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芬戈莫德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用于多发性硬化临床治疗的鞘氨醇-1-磷酸受体(S1PR)调节剂,研究表明可有效缓解脑卒中诱发的神经系统损伤。然而芬戈莫德对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和修复功能存在浓度依赖性,而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大部分芬戈莫德难以进入卒中部位发挥功效。此外,口服或注射高剂量芬戈莫德会导致严重的心脏毒性,极大限制了芬戈莫德在脑卒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课题组通过设计并构建中性粒细胞膜包覆的活性氧响应聚芬戈莫德纳米前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损伤的靶向治疗。一方面,中性粒细胞膜包覆的聚合前药纳米载体可以通过本身的炎症趋向性有效穿越血脑屏障,提高脑卒中部位的靶向药物递送效率,另一方面,该纳米载体的活性氧响应性确保药物在脑卒中部位选择性释放,从而降低芬戈莫德的毒副作用,在改善卒中预后领域具有强大潜力。研究表明,相对于游离芬戈莫德药物,聚芬戈莫德纳米前药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小鼠的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同时表现出显著降低的心脏毒性和感染风险。该研究还通过单细胞测序分析(scRNA-seq)发现,聚芬戈莫德纳米前药可通过调节炎症部位的小胶质细胞关键基因Cebpb的表达,实现炎症抑制效果。该研究不仅为芬戈莫德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平台,还为聚合纳米前药在疾病治疗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杨奎琨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陈小元教授、深圳湾实验室饶浪研究员和哈尔滨医科大学李千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杨奎琨课题组博士研究生赵娅、哈尔滨医科大学李千教授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牛静燕、深圳湾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赵晨晨等参与相关研究工作。
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哈工大“双一流”经费项目支持。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311803
中性粒细胞膜包覆的聚合前药纳米载体可用于消除脑卒中缺血再灌注炎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