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校长徐晓飞参加教育部新闻发布会 点评在线教学对应对疫情保障教学的作用及影响
哈工大报讯(综合/文)5月14日下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期间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考虑。教育部高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教指委副主任、我校副校长徐晓飞在会上进行点评,认为在线教育平台是“幕后英雄”,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发挥了重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撑作用;二是实现了平台技术和模式的再创新、再提升和再优化。三是开辟了在线教育发展的广阔前景。
徐晓飞表示,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全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较2018年底增加了110.2%,融合“互联网+”“智能+”的在线教育作为新产业、新业态正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另外,课程平台对于学习活动、学习行为、学习状态、学习成效等大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至关重要,其价值不可估量。全文实录如下:
一、基础教育在线教育情况
面向2亿中小学生实施在线教学,是世界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我们看到,在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齐心协力、共同配合下,基础教育领域的在线教学已经逐步找到了“平衡点”,实现了教师弹性教学,学生自主学习。
一是多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为支撑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提供了重要基础。近年来,“三通两平台”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建设成果,为在线教学提供了坚实的软硬件条件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基本支撑了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的需要,为本次“大考”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统筹利用网络和电视是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可靠路径。教育部门统筹利用网络和电视开展在线教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大了优质资源覆盖面,解决了农村及边远贫困等无网络或网速慢地区学生学习问题。
三是遵循在线学习的特点开展教学组织与管理是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各地各校精准分析学情,有针对性制定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区域性教育云平台等基础条件,采用直播、录播、教师在线研讨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开展在线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我们也看到,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也得到极大提升,不仅熟悉了平台和工具的应用,能够顺利开展网上班级和课程管理,还适应了网络支持下的弹性教学,纷纷制定灵活的教学计划,开展务实的网络教研,实施多样的教学方法。
二、高等教育在线教育情况
今年3月初,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等三个单位分别开展专题研究,密切跟踪在线教学进展,及时提交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信息化教指委开展了问卷调查,收到1000多所高校的近600万师生、管理者提交调查问卷,同时,90多个专业教指委也积极配合分专业开展在线教育研究工作。我们对来自600余所高校的在线教学质量报告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有以下基本结论:
一是近年来的工作成果为这次全面实施在线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以来,教育部持续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以及慕课的建设、应用与开放共享,以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40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引领的4.1万门优质在线课程,为此次在线教学提供了优质资源和协同教学支持。调查发现,多年来建设的慕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以及教师自制的微课等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采用多样化在线教学模式,体现出平台工具、技术资源、模式方法等多要素叠加优势。高等教育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实行一地一案、一校一策、一校多策。教师们采用慕课与SPOC、录播课、直播教学、线上答疑辅导等方式,运用多种在线教学平台开展了教学模式创新。例如,由哈工大等高校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基于MOOC/SPOC的‘1+M+N’跨校协同教学模式”,此次就发挥了很大作用,带动了多所高校的协同在线教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教师对在线教学抱有信心,并愿意在疫情后继续开展在线教学或混合式教学。
三是在线教学实践使高校治理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极大提升。疫情防控期间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对各高校而言都是前所未遇的特殊情况,对高校治理能力提出了考验。调查显示:许多学校成立在线教学领导组织,选用在线平台与慕课,培训教师在线教学技能,实施在线教学质量督导,基于大数据进行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了在线教学顺利开展,为进入“新常态”更好开展在线教学积累了经验。
这次大规模在线教学,是一次富有时代意义的伟大教育实践。疫情过后,还面临着持续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教学改革,接下来,我们应该巩固本次在线教学实践成果,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在线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在线学习适应力,完善学校教学组织与课程质量保障等,构建和完善新时代面向人人、适合人人的教育新体系!
来源:教育部网站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