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栏目  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

我和我的哈工大丨数学名师吴从炘:晚年自掏腰包做了这件事……

2020年04月02日 新闻网 浏览次数:1728

马粪纸,上世纪中叶常用来做书本,如今在校的同学们几乎都没见过。

在吴从炘的办公室里,从60年代的马粪纸,到近年出版的记录他六十年数学活动的著作,是这位85岁高龄的哈工大追梦人一生奋斗的写照。

吴从炘早年和近年的著作

童年体弱多病 对数学充满兴趣

吴从炘1935年出生于福建,小学上了一周就得了肺结核,在家一躺就是三年;上初中时还不太会写字,第一次数学考试只得了25分,小学初中总共勉强读了两年,后来请了家教进行一对一辅导。

吴从炘视力不佳,但凭着超乎常人的努力,他从130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于1948年秋考入了福建省最著名的福州一中,当年仅录取80余人。高中时期,一位数学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他对数学的兴趣大增,于是决心报考数学系。

第一次讲课 讲给李昌老校长

1955年,从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吴从炘被分配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那时,他对哈工大一无所知,但他没考虑过地区发展、经济条件等因素,他说:“我啥也没想,分配到哪就去哪,必须好好干。”

1956年,吴从炘接到了一个临时任务,那就是为时任校长李昌讲授高等数学。在李昌老校长看来,高等数学是工科大学非常关键的课程,工科的发展需要数学作支撑。吴从炘此前是助教,给李昌讲课是他第一次登台,他十分紧张,丝毫不敢怠慢。

让吴从炘最难忘的是李昌校长学习的劲头,“虽然是假期,老校长十分忙碌,但他都会挤出时间做习题,而且做得非常好。”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吴从炘在工作和人生方向上深受老校长的影响。

拼命干 只为挺直腰杆

1958~1962年,吴从炘发表了12篇论文,他还承担 “实变函数”等6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支援新建高校的插班生、调干生的教学,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由于成绩突出,年仅26岁的吴从炘被破格由助教提升为副教授,这让吴从炘深有感慨,“哈工大就必须把年轻人推上去,给年轻人创造条件,给予各种机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吴从炘也没停止过奋斗,“偷偷”研究泛函分析领域。随着“四人帮”的覆灭,他的学术成果相继发表在《数学学报》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杂志上。1978年7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晋升吴从炘为教授。

此后,吴从炘在泛函空间、模糊分析等领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壁垒,他先后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40余篇,被SCI收录100余篇;出版《奥尔里奇空间及其应用》《序列空间及其应用》等专著和译著17本;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等国家或部委奖6项;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副主席、大会执行主席。

不忘初心 为年轻人筑梦

吴从炘虽然功成名就,但他饮水思源,不曾忘记在各个阶段帮助过他的人。

为感念高中启蒙数学老师,2008年10月,他为母校福州一中以启蒙老师的名字设立专项奖学金,累计捐资10万元。

吴从炘在福州一中捐资设立奖学金

2013年9月10日,吴从炘获第二届优秀教工李昌奖,他捐献出全部奖金,用于奖励数学系学生。

退而不休 奋斗永远在路上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吴从炘曾获首批“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他的学生有省级领导、大学校长,可谓桃李满天下,但他仍不忘培养学生,坚持奋斗在创新一线。

2005年退休后,他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国际SCI刊物发表论文约40篇,出版了6本著作。今年以来,他出差参加各类会议10余次,平日里,他每天都会来办公室和年轻教师们交流。

年轻时奋斗,年迈时传承,他出版《数学活动三十年》和《数学活动又三十年》。吴从炘希望学子通过了解他过往的经历,对那段陌生的历史时期以及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与状况有所认知和感悟。

吴从炘和他出版的著作

来源:哈工大官方微信

责任编辑:梁英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