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栏目  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

我和我的哈工大 | 听60年前的毕业生吴林教授讲哈工大往事

2020年04月02日 新闻网 浏览次数:873

吴林教授,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53年,刚满18岁的吴林考到哈工大,光阴流转,寒来暑往。如今,已经毕业60周年的老先生说,我的一生,几乎都在哈工大学习、工作、生活;很庆幸能和哈工大一起发展、成长;哈工大给了我一切,哈工大又是我的一切。

吴林生于1935年,江苏省苏州市人。1953年报考大学前夕,《解放日报》头版登了一篇报道,标题是《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工大》。革命老根据地、苏联专家授课、工程师的摇篮、不出国的留苏、艰苦生活的磨炼……凡此种种,立刻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满怀豪情,和班上的同学们一起相约报考哈工大。

吴林教授为研究生拨流苏

1年预科,5年本科,吴林的整个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成熟,都是哈工大培养的。说起学校对自己的影响,他坦言,“怎么说也说不完”。不过总结下来,也无外乎做人和做事。哈工大一贯坚持又红又专,哈工大的学生也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有很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党需要的就是我的愿望”,吴林始终认为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重于一切。

吴林曾提出关于人才培养“顶天立地”的思想。他说:“‘顶天’指的是培养的学生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精英潜质;而‘立地’就是有相当的工程技术经验、动手实践能力,成为‘顶天’人才的根基。”而这一思想的提出,跟他当年求学时“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工程师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科研攻关中的吴林教授(左)和蔡鹤皋院士

“要急国家之所急,急生产之所急”“劳动出真知,要理论联系实际”。哈工大校训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当时的工程师训练也是如此,并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计划过程当中。吴林认为有三个特点:一是理论培训系统严格,二是实践应用功夫到家,三是俄语好。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哈工大学子很受国家重视和社会欢迎。

吴林常常对青年学子们说,自己非常有幸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来到哈工大,受到了这样的教育,现在回想起来也是终身受用。他至今还记得,高年级时,自己和同学几天几夜不睡觉,吃住在实验室和车间,两个多月就把苏联发明的“电渣焊”的全套技术攻克,实现了大厚度钢板的电渣焊焊接,后来开始在全国各大厂推广。他们还下到哈尔滨电机厂,焊成72500千瓦的水轮机转子,为我国装备制造技术的提高上了一个台阶。

来源:哈工大官方微信

责任编辑:梁英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