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黑龙江日报》头版报道我校微小型航天器研发中心的龙江“卫星人”:龙江小卫星的缔造者

2019年11月30日 新闻网 浏览次数:2292

哈工大报讯(报宣/文)11月30日,《黑龙江日报》头版以《龙江小卫星的缔造者》为题报道了我校微小型航天器研发中心龙江“卫星人”的故事。

报道全文如下:

龙江小卫星的缔造者

探访哈工大微小型航天器研发中心的龙江“卫星人”

    □本报记者衣春翔赵一诺

2018年4月26日,珠海一号星座02组卫星发射入轨;2018年5月21日,龙江一号、龙江二号卫星成功发射;2019年9月19日,珠海一号星座03组卫星发射入轨……短短两年时间,多颗多组卫星进入太空,它们有的拍出了“最美地月合影”,有的大幅提高了我国高光谱卫星数据采集获取能力,成为国内外都叹服的航天“奇迹”。而这“奇迹”的缔造者,是一群龙江科技工作者——哈工大的“卫星人”,支持这些卫星地面环境试验、助力它们顺利出厂的“摇篮”,是哈工大微小型航天器研发中心。

微小型航天器研发中心经哈工大统一规划建设,是我国重要的航天器研发基地之一。哈工大相关学科承担的航天领域重大项目均可在此完成系统集成、仿真、测试与地面环境试验。实际上,这里只是龙江小卫星的“新摇篮”,因为在微小型航天器研发中心建设完成之前,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团队研发的小卫星早已连战连捷,多次闪耀太空,这个团队也常被人称作哈工大小卫星的“老母亲”。

科研创新一切为了国家需要

走进哈工大微小型航天器研发中心,第一印象就是“简朴”,看不出这里竟能“造卫星”。但走入内部,看到这里的仪器设备,才知道这里凝结着的都是国家航天器研发的“精华”。比如,在这里可以“模拟”微小型航天器将面临的力学环境、真空热环境等,大大提高航天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仅仅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创造不出航天“奇迹”的,记者在这个研发中心时刻能感受到一种为了国家航天事业需求、忘我科研创新的无私精神。

在研发中心采访时,记者见到了2019年中国工程院新晋院士曹喜滨,正是他和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教师团队一起,一步一个脚印,二十年艰辛工作,从无到有,使得一颗又一颗中国小卫星遨游太空。如今,哈工大微小型航天器也已成为哈工大“卫星人”重要的“试验场”和“研发地”。哈工大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为了航天精神在这里继续闪光。

这种精神在曹喜滨教授身上有着集中的体现。曹喜滨教授本科、硕士、博士在哈工大学的都是金属材料与工艺系锻压专业。1991年初他博士毕业答辩那年,正值“载人航天工程”论证阶段。出于对祖国航天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曹喜滨做出了人生的两个重要选择——放弃学习了10年的专业,改为飞行器设计专业;放弃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后的机会,以教师和学员的双重身份进入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中俄宇航师资班,从零起步,开始长达两年的进修学习。

经过深入思考和精心组织,哈工大于1995年即开始着手小卫星的研制工作。同年原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关于中国研制小卫星”的会议,讨论中国如何发展自己的小卫星。会上,哈工大拿出研制小卫星的具体方案,曹喜滨在会上就方案作了报告。从此,在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一批以曹喜滨为代表的哈工大人跨学科组成研制队伍开始向小卫星“进军”。

2004年4月18日,卫星所教师团队研发的“试验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飞天。这是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具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微小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小卫星和第一颗新技术演示验证小卫星;2008年11月5日,更加先进的“试验三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入太空;2013年9月25日,“快舟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升空;2014年11月21日,“快舟二号”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特别提到:采用星箭一体化设计的“快舟一号”“快舟二号”成功发射,提升了空间应急响应能力。 

鞠躬尽瘁一切为了事业的发展

巨大成就背后,蕴含着小卫星团队20年来日复一日的无私奉献与始终如一的艰苦奋斗,这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微小型航天器研发中心,小卫星团队文档中的一个细节令记者十分感动——很多文档,最后形成的签字时间都是在深夜或凌晨。

一位团队成员告诉记者,从第一颗小卫星的预研工作开始,课题组的老师就已没了休息日的概念,每个周末大家自动来开会,互相学习,讨论技术细节。因为平时大家都有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只能利用周末来进行交流和探讨,从此养成了在办公室过周末的习惯。

小卫星团队是多学科、多专业组成的,由力学、控制、计算机、通信、机械等一些基础专业组成,每个方向又不同于传统学科,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在一个型号任务立项论证之初,总体方案会不断被修改、更新,不断改进,要满足任务需求,每一个指标都要各个专业不断修改。为达到总体指标要求,某个分系统会做出贡献进行修改,牺牲自己的设计余量。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教师和科研人员,团队成员没一个不是优秀的,但作为子女、父母,他们又是不合格的,是愧对家庭的。他们不能照顾生病的妻子,不能陪伴年幼的孩子,有人孩子出生时不能陪在妻子身边,有人结婚第二天就出发去发射场。当别人过节与家人团聚时,他们往往是出差在外,只能给家人打个电话报声平安。即使过春节,也是大年三十才休息,正月初三又开始上班……

但当亲眼看到自己参与研制的小卫星一次又一次成功升空的瞬间,团队每个人都热泪盈眶。他们对记者说,为航天事业奋斗无怨无悔。

为人师表一切为了新一代成长

在微小型航天器研发中心采访时,常能看到哈工大一些学生的身影。实际上,研发中心支持的龙江一号、龙江二号卫星,哈工大学生卫星团队就是主力。珠海一号星座02组卫星、03组卫星,都是由哈工大的师生联合研制。其中,珠海一号星座02组卫星从2017年5月6日完成方案设计评审到成功发射,用时不到一年,刷新了国内卫星研制的周期。哈工大学生卫星团队的部分成员就参与了卫星总体方案设计、研制、试验及地面测控全过程。

学生能“放”卫星,离不开哈工大小卫星教师团队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在卫星所,老师是所有学生的老师,学生是所有老师的学生,不管是哪个老师的学生都可以请教其他老师问题,当所里的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帮助时,老师会放下手头工作耐心指导。

除了站在讲台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卫星所也为学生提供足够宽松、先进的试验条件。哈工大卫星所为学生提供了单轴台、三轴台、五自由度转台,地磁环境模拟,多星编队的气浮台等等。在这种试验条件下,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实施,切实把理论知识逐个转变为实际的物理过程。为确保学生培养可持续发展,哈工大还专门规划打造了全国首个学生纳卫星研制工场,支持与鼓励校内外学生实现与卫星任务相关器件、单机、部件、系统、整星等各个不同层次的创新与实践。工场初期可支持40人/年学生创新任务,后续规划至100人/年。

哈工大也通过组建学生微纳卫星研发团队,支持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管控卫星,使学生获得最大历练。团队累计吸纳了100多名哈工大学子参与设计与研发,凝聚了航空宇航、力学、计算机、控制、机械、通信、电气、热能、化工等9个学科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一支学科交叉研制队伍。

正是这支队伍,让“紫丁香二号”“紫丁香一号”先后在太空绽放,让龙江二号顺利入轨并拍出了“最美地月合影”,一次又一次意气风发地将梦想放飞,成长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生代。

原文链接:http://epaper.hljnews.cn/hljrb/20191130/451289.html



责任编辑:孟晓辉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