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栏目  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

【十八大以来工作回顾】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哈工大力量——科研工作纪实

2017年10月15日 新闻网 浏览次数:5390

哈工大报讯(商艳凯/文 兰锐 冯健/图)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党中央2016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5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坚持把科研工作摆在哈工大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把科研作为提升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能力的“牛鼻子”、把科研作为支撑国家创新发展的“顶梁柱”,紧紧抓住航天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我校优势特色高度契合的难得历史机遇,自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主动适应新时期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新一轮重大科技计划调整的需求,推动科学研究工作在基础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重大任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学校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特色优势持续展现。

5年来,学校获得各类科技投入经费超过110亿元,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励达38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获国防特等奖3项,其中2013年获得国防科技工业首个发明特等奖。2016年有效发明专利量首次突破5000件,年增长量、年增长率双双夺魁;2项专利入选第十八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打破我校在该奖项上十几年的沉寂;成为入选首批高校“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的3所“985”高校之一和唯一一所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经济管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立项84项、国家社科基金获资助立项31项;获省部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97项,其中一等奖7项。经管人文基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唯一、东北地区首个文化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首批重点培育智库2个、黑龙江省文化建设研究基地1个,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中俄人文合作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建设。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彰显哈工大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十分紧要,必须抓准,以此带动科技难题的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自觉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去明确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自觉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角度去明确科研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大力发扬严谨务实、大力协同、超前谋划、攻坚克难的科研传统,参与并承担了一大批重大任务,产生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有力彰显了哈工大人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8月29日,由我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建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大科学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项目全面启动。“大科学工程”是我校有史以来承担的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也是工信部和东北地区首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5.45亿元,建设周期5年。

“大科学工程”项目是哈工大与中国航天事业60载携手同行、共赢发展的一个缩影。近5年来,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和小卫星、空间机械臂、激光通信、新体制雷达研制等领域,到处都活跃着哈工大人的身影,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成果。我校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组建的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2011计划”,成为全国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于达仁、贾德昌教授团队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研究所联合研制的“磁聚焦霍尔推力器HEP-100MF”,成功搭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实践十七号卫星上进行了飞行验证,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磁聚焦霍尔推力器的空间应用。该项目与“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空间机械臂技术”“星地激光链路试验”“快舟星箭一体化飞行器技术及应用”“神光III激光装置中的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分别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我校实现5年6项成果连续入选这一榜单。“快舟一号”“快舟二号”“吉林一号”“紫丁香一号”“紫丁香二号”5颗我校研制的小卫星先后发射升空,创造了国内高校微小卫星研制和发射连战连捷的纪录。空间机械手首次成功完成“天宫二号”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的无刷直流电机,填补国内空白;嫦娥三号月球车行走月球,我校作为月球车移动系统副总设计师单位,攻克了月球车移动系统及月面转移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多项成果助力“天神”对接及长五、长七火箭首飞,学校荣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

除了航天国防领域,学校还在FAST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其中,在2016年9月落成启用、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工程中,我校空间结构研究中心沈世钊院士、范峰教授、钱宏亮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全程参与了FAST项目结构系统的预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提出的主动反射面结构方案和多项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FAST项目,为超级“天眼”的国家立项和落成启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同时,学校围绕民口重大专项,攻坚克难,取得了系列成果,集成电路双工件台系统样机研发实现了三大核心技术部件国产化;作为高校牵头在国际上首次搭建了国家数控机床伺服驱动及电机测试平台;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为解决我国流域水污染关键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校牵头的“中国人群多组学参比数据库与分析系统建设”“大型复杂构件激光高效清洗技术与装备”“农村饮用水中微量有毒污染物深度处理的纳米材料与技术”“新型氟硅材料制备关键技术”“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高通量制备研发和示范应用”“新型特种陶瓷材料制备关键技术”“面向E级计算的能源勘探高性能应用软件系统与示范”“电机优化设计平台”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成功获批并顺利启动,必将进一步强有力地带动我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

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坚定哈工大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5年来,我校科研人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

2014年,“星地激光链路系统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圆满完成了世界上首次星地直接探测高速激光通信链路新技术试验,标志着我国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奠定了我国空间激光高速实时动态网基础,对我国空间战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引发空间信息传输领域的革命。

“神光Ⅲ”大型激光装置研究是我国聚变能源领域宏伟的大科学工程,其总体规模与性能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研究攻克了系统设计、安装与集成调试等阶段的若干难题,在国内首次实现多靶型、智能化、甚多束激光高精度控制与瞄准定位,为下一步我国超多光束激光装置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14年1月,黄志伟教授团队第一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研究领域一直关注的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结构,对人类最终攻克艾滋病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成果在《自然》发表。在仅仅3年多时间里,团队先后破解3个世界科学难题,在生命科学相关研究领域的世界最前沿发出了哈工大人的最强音。

5年来,学校基础研究整体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以2016年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数和总经费稳步增长,获批355项,经费达2.6亿元,工材学部项目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信息学部项目数居全国高校前3位,并荣获“十二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依托单位;4篇论文入选2015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居全国高校第2位。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牵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空间翻滚目标捕获过程中的航天器控制理论与方法”获批立项,这是我校首个牵头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提升哈工大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龙江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并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期间察看了我校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习近平希望黑龙江在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增强信心、选准方向,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作用,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向前推进。5年来,学校主动把握大学与区域发展、行业产业互动规律,坚持专业化、组织化、规范化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不断深化与省、市、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构造完善省、市、校良性互动的办学生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选留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助力提升了“哈工大指数”。

为充分发挥“龙江第一技术创新源泉”作用,学校与黑龙江省共同推进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哈尔滨市共建哈工大松北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进一步完善成果孵化体系,不断扩大孵化规模,在成功组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焊接产业集团、激光通信有限公司、雷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基础上,2016年成立“新”字号企业22家,累计在孵企业96家,孵化毕业企业18家,吸引投资机构达68家,获得各类基金投资12.4亿元、达成意向投资8.1亿元,孵化及毕业企业就业人员达到3300余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年销售收入突破6亿元,哈工大焊接产业集团销售收入突破6000万元,高层次人才的汇聚效果快速显现。

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学校持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和大学生创业教育。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服务、指导、配套举措,“真刀实枪”培养学生的资本意识、市场意识,吸引53家创业企业和团队、近300名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入园创业,其中60多名高端人才从国内外知名机构和企业返哈入园创业,累计吸引天使投资4500万元,年营业额累计达4000多万元,多个创业团队及个人获得全国创业实践赛金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

在立足龙江的同时,学校积极面向全国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先后与四川省成都市、广东省惠州市、北京市加强异地产业研究院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围绕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领域初步形成了东三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冀多个创新产业集聚区。哈工大创造正在逐步成为各地区智造的创新源泉、成为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能。
“大科学工程”开工建设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大学生创新创业捷报频传

责任编辑:商艳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