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追梦人】燃烧的事业 无悔的人生――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猷嘉校友

2015年02月10日 新闻网 浏览次数:311

      哈工大报讯(吉星/文)桌子上、窗台上、地板上、旧书柜里,到处堆满了书籍和资料。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C座207这个面积不大的房间,与其说是办公室,不如说是书房。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精神矍铄、面容慈祥的老人家就是耄耋之年仍然笔耕不辍著书立言、并且有着共和国多项“第一”和“唯一”记录的燃气供应专家——哈工大校友李猷嘉院士。
      李猷嘉是我国第一届城市燃气供应专业研究生。他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燃气工程专业及最早的燃气实验室;作为总工,他完成了我国燃气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检测中心——国家燃气用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筹建工作;2001年,他成为我国燃气领域唯一一位工程院院士。

      “任何人在他的一生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既有机遇,也有挫折;只有正确地把握住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取得进步。”

      1932年11月21日,李猷嘉出生在常州马山埠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经历战乱年代的他更是希望通过读书“将以有为”。1950年,李猷嘉成为江苏省立常州中学解放后的第一届毕业生,考进了同济大学结构系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1953年9月,从同济提前毕业的李猷嘉因为国家需要而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改学供热、供燃气及通风专业。1955年,因苏联技术科学博士约宁教授来校,便主攻燃气供应方向。
      当时在哈工大求学被称为“在国内留苏”。学生入学后先学俄语,由经验丰富的当地苏侨授课。“我们几乎全部是从零开始,老师不懂中文,学生不会俄语,刚开始师生之间交流、沟通很难。”李猷嘉介绍说,学校要求非常严格,课下自己预习,课上老师提问。班上人数少,人人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三天两头还有考试。后来每天又有一小时的口语训练,一年下来俄语就这样给“逼出来”了。对于这段学习生涯,李猷嘉笑称为“革命化”的学习方式,时代的需要,现在很难复制。
      对李猷嘉来说,给本科生讲课是不亚于学俄语的另一大考验。当时有规定,苏联专家在中国只讲一遍课,第二遍由研究生给本科生讲。自己还在学习过程中,却要给别人讲课,李猷嘉感觉压力很大。稀里糊涂的肯定讲不了,必须理解透彻,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行。翻译过来的教材他觉得不托底,还得把俄语原版的弄通心里才踏实。就这样,“当老师”这一关也给“逼”出来了。并且,李猷嘉从此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读书求甚解,甚至找出书中的不足之处。
      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城市燃气水平十分落后。当时苏联专家没有全部讲完相关内容,很多知识还需要自学。“资料很难找,我就想尽一切办法拼命买书。到后来,我的俄文专业书比图书馆的还多。”
      回想起在母校的求学生涯,李猷嘉感慨地说:“当时就是一张白纸,语言不通,专业不懂,对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困难非常多,行业对我们来说也太超前了,但我搞这行从来就没有灰心过。因为我知道,这对国家有用。”
      1956年毕业后留校,李猷嘉先后担任土木系助教、讲师,开始了他的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工作。

      “我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很多工作都是应该做的,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自己努力去做就行了,只不过是国家的发展,是那个历史时代把自己推到了这个位置。”

      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不假。李猷嘉孜孜不倦的学习成果终于有了可以展示的舞台。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设计方案,确定首都国庆十大工程的建设。城市燃气是一个缺门专业,为支援建设,年仅26岁的李猷嘉奉命担任国庆工程中燃气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完成了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等工程的燃气供应设计,填补了当时的空白。
      在首都国庆工程的实践历练过程中,李猷嘉也有了一些专业设置方面的思考。“要是能把煤制燃气、城市输配系统和燃气应用结合在一起,成立一个专业,会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李猷嘉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支持。1959年,他牵头筹建我国第一个燃气工程专业,出版译作《煤气供应》 ,开始了极为艰苦的专业建设和最早的实验室建设工作。至1965年,我国第一个燃气工程专业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城市燃气事业战线上的骨干力量。1966 年,他又编著出版了专业书籍《煤气燃烧器》。
      在建设专业、培养学生的同时,李猷嘉也积极参与了许多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工作。1961年,他负责沈阳市城市燃气规划,短期内完成了当时规模较大的燃气工程规划。1962年,他参加了我国的十年科研规划,为城市燃气专业组成员,编写了代号为2305的项目计划……
      1978 年,在哈尔滨学习、工作、生活了25年的李猷嘉奉命调入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
      1979年底,作为负责人,李猷嘉担任了国家重点课题《我国大中城市燃气化途径研究》。该课题于1982年通过鉴定,成为随后制定我国城市能源政策、城市燃气发展政策和城市燃气发展规划的基础资料与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燃气行业急需一个检测项目全面又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质检中心。1987年,李猷嘉作为总工,开始筹建国家燃气用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并在1990年通过验收成为我国唯一的燃气行业国家级检测中心。
      李猷嘉先后完成百余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设计审核工作,其项目遍及全国各地。他还负责了由世界银行委托与意大利国家燃气公司的合作项目等国内外项目10余项,多次担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大型项目审查专家组组长,如“陕甘宁天然气供北京可行性研究”等数项工程项目。1995年,李猷嘉完成的国家科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我国城市燃气的发展与前景》,为我国燃气事业的进步添了一把火。
      2000年李猷嘉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2001年,他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燃气领域第一位工程院院士。
      在我国,目前大规模利用天然气才刚开始,燃气行业大有可为。李猷嘉说:“我们这一代人年纪都很大了,为燃气行业的发展做了很长时间的铺垫和准备工作,能看到这个行业有如此美好的前景,感到很安慰,并且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如今,李猷嘉正从事燃气科学技术与国际接轨的研究,包括设计规范的更新等方向,继续推进我国城市燃气的发展。

      “对哈工大,我有着很深的感情。在母校求学、工作的经历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实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很独特,都需要好好去努力。”

      不管岁月更迭,无论身在何处,对于校友来说,母校的向心力始终不曾消减,校友们对母校的深情也是历久弥新。“我老了,力不从心,很难再出远门了。”李猷嘉校友略带感伤地说。不过,随即他又笑着说:“好在,每年都能收到校友会寄来的《哈工大人》,最早是《哈工大校友》,我都留着呢!”李猷嘉校友兴致勃勃地走到书柜前,打开柜门,眼含暖意地指给我们看。16本《哈工大人》、2本《哈工大校友》整整齐齐放在一起,在满是专业书籍的书柜里显得非常醒目。
      “我还有哈工大荣誉教授的聘书,也给你们看看。”李猷嘉校友一边说着,一边利索地拿出一个红色底、烫金字的精致盒子,取出聘书打开,上面写着“兹聘李猷嘉院士为我校荣誉教授”。李猷嘉校友意犹未尽地说:“这是07年的事儿,我还在市政学院做了一场报告,讲的是城市燃气建设。”
      因为情深,所以难忘;因为难忘,所以思量。李猷嘉校友两次对我们说:“学校的人来了,我感到很高兴,也觉得很亲切。”
      对于母校的历史和发展,李猷嘉校友也有着自己的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成为全国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之一,这中间有着很深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因素。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如果不是党和国家的决策,哈工大也不会有这种历史地位。然而改革开放之后,哈工大还能有现在的成绩,就是难能可贵了。虽然,我知道学校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但受地域条件、文化基础的限制,还能始终保持这么好的势头确实很不容易。
      访谈最后,李猷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莘莘学子提出了建议:首先,学无止境,不要自满。学习知识掌握本领是永恒的,无论什么时候,学习总没错。其次,追求更好,创新无限。不努力不行,没有求新求变的意识就要被淘汰。最后,踏踏实实,躬身实践。做学问,最忌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其实,只要用心去做,就有收获;只要去经历了,就是很好的!


李猷嘉校友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审核:兰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