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助力航天中国梦

2014年10月22日 新闻网 浏览次数:1763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树立航天中国梦
王树权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调研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对“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关系给出了更加明确、清晰、生动的论述。经过90多年的建设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形成了以服务航天为主要特征的办学特色。这对哈工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哈工大人也以自己优异的表现,在中国航天事业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助力中国航天梦的实现。
一、主动适应国家需要,形成航天办学特色
哈工大与中国航天事业的结缘,是从195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来校视察时开始的。根据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创建了一批尖端专业。从1959年3月航空工程系正式组建到1962年底,学校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这样的转变为哈工大日后能够立足航天、服务国防奠定了重要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急需大批航天人才。哈工大敏锐地抓住时机,着手筹备组建航天学院。1987年,中国高校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哈工大航天学院诞生。从此,哈工大与航天的关系更加密切,成为航天基础及应用基础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航天学院的建立,在航天界、教育界、科技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标志着哈工大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培养接班人具有了更完善的平台。以航天学院创建为契机,学校的机械、电子、通信等多个学科(群)都开始为航天事业服务,开创了哈工大服务航天的新局面。
在主动适应国家需要、为国防科技服务过程中,哈工大逐渐形成了航天办学特色。这种特色经过几代哈工大人数十年的实践和发展,集中反映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中,它与航天精神中的“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哈工大的校园文化中也带有着浓郁的航天特色。学校建设的“两馆一园”作为国家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成为开展航天精神教育的重要场馆。
二、自主创新、攻坚克难,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院士大会上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薄弱、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科技人才急缺、航天科技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的年代中从零开始出发的。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中国航天只有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航天事业选择了哈工大人,哈工大人就以高度的责任感投身航天事业,用智慧和汗水为航天发展服务。今天的哈工大,每年科研经费超过20亿元,其中大约有一半以上来自航天系统,学校每年在研的与航天领域相关的科研课题就有几百项。可以说,为航天事业提供科技支撑,已经成为哈工大人的自觉行为。
从火箭设计到神舟飞天,从深空探测到星地激光通信,从卫星应用到三度发射自主研制的小卫星成功,哈工大在航天科研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在载人航天表彰大会上,学校及科研团队和个人分别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突出贡献集体奖、突出贡献者奖,成为唯一一所同时荣获三项殊荣的高校。2013年,由哈工大牵头组建的“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启动的14个中心之一。
三、坚持立德树人,为航天事业培育创新人才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为航天事业培育基础知识扎实、政治立场坚定的创新人才是哈工大服务航天事业的重要体现。在学生就业选择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哈工大每年依然有数千名毕业生到国防、航天系统工作。哈工大已经累计为航天领域输送了几万名优秀学子。
上世纪90年代,学校曾率先与航天系统各个院所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由于联合培养模式适应了我国航天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为航天研究院与哈工大合作创办航天工程专业,给航天系统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因此这种模式从本科扩展至硕、博研究生,且由普通教育扩展至继续教育。学校也逐渐形成了具有航天特点的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体系。
在哈工大建校90年校庆大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希望“哈工大继续发挥航天特色和多学科交叉优势,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校之路,努力成为培养和汇聚各类拔尖人才的战略高地。”近年来,学校在航天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加大了国际化建设力度,加强了与俄、乌、美、欧、澳等国家和地区著名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与交流。2013年,学校首届“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分别完成在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和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的学习,顺利毕业。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坚持以多种形式开展航天精神教育。通过坚持开展20多年的“航天魂”主题教育、出版系列丛书、举办“哈工大与中国航天”大型主题宣传、邀请航天员、航天领域知名校友来校讲座等形式,全面激发全校师生的航天激情。
四、立足龙江,用航天技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扎根龙江,服务龙江,哈工大人一直致力于将航天技术转化为民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依托哈工大建立的黑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哈工大科技项目为主要来源和牵引,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政、产、学、研、用、金、介”资源整合和深度融合的科研体制改革示范基地。工研院建设的“装备制造技术创新研发工程平台”已经建设了制造装备关键技术、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成套装备、能源与节能装备、材料加工装备4个子平台,20个重点项目,300余项关键技术。带动了NC国家重大专项的3个重要子项目的建设,促进了2个高科技企业上市,创生了若干黑龙江省企业合作的技术改造项目和原创性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动力装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科技部“十二五”首批建设的国家级技术创新服务类平台。学校发挥对俄合作优势,建立高水平科研平台。先后建立的空间环境材料行为与评价技术、特种环境复合材料、空间焊接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都是通过对俄、乌科技合作诞生的。学校对自蔓燃合成燃烧技术的引进吸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而且在产业化方面投资建设了国家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产品已投入市场。
目前,学校为黑龙江省80%以上大中型企业承担过技术改造和技术服务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创造的经济效益达到数十亿元。2013年3月29日,哈工大被授予“在哈科研单位产学研合作创新先进集体”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哈工大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国家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哈工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校时的嘱托“要瞄准学科方向,继续发扬刻苦攻关的精神”,继续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进一步突出航天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审核:樊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