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团队风采】大学物理教研室:勤恳踏实的行进者

2015年07月30日 新闻网 浏览次数:2653

    哈工大报讯(本报记者 闫明星/文)理学院物理系大学物理教研室现有教师26人,女教师占总人数的61.5%,承担着全校4000余名本科生有关物理的基础必修课、全校选修课、创新研修课的教学任务,年人均学时数达到150学时。长期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他们2014年荣获黑龙江省物理教育教学研究团队,2015年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物理系常务系主任赵远这样评价他们:“这是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集体,这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团队,这是一群勤恳踏实的行进者。”

“传帮带”优良文化基因带来的凝聚力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教研室一直传承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更快地成长起来。”荣获首届全国高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第一名的孟庆鑫副教授谈及获奖原因时说:“在准备比赛时,有任何不明白的问题,教研室上至领导下至师弟、师妹,都会热心地帮忙,这个集体非常有凝聚力。”
  孟庆鑫的成长仅仅是大学物理教研室“传帮带”的一个案例。在这个教研室,一直有着“传帮带”的传统,每位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不止一位“师傅”给予指导和把关。听课、批改作业、助课、试讲、集体评课、初次授课时专家听课……一套流程下来,青年教师已基本掌握了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和目标,了解了课堂教学环节。近几年,为了保障助课质量,青年教师助课的对象都是评教获得A或A+的优秀教师。物理系副主任张宇说:“物理系这样做是为了让青年教师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高起点上。”
  “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是‘传帮带’的一个有效载体。”教研室主任王晓鸥说,教研活动可追溯到20世纪,从大家一起备课开始,不断扩展内容,目前已成为一种文化。教研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每周围绕一个主题,既有优秀教师做观摩讲座,也有青年教师锻炼课,既有教学讨论,也有科研交流……教研室规定新助课教师必须通过教研活动的试讲才能上讲台。在试讲中,大家会围绕试讲者的问题进行直言不讳的“轰炸”。孟庆鑫说:“经过这样的‘轰炸’锻炼,到正式上讲台的时候就不打怵了。”王晓鸥说:“每个人都毫无保留地将多年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中茁壮成长。通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整个集体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

       让教学和学习都成为一种享受

    “我们老师将上课视为一种享受的过程,同时也要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张宇眼中,教学必须要和学生融合在一起,要让学生觉得教学和他们没有距离,老师讲的就是他们需要的内容。
  为了保障教学接地气,教研室强调备课环节,尤其是青年教师要遵循三字方针:首先要“备”内容,包括熟练掌握知识点;其次要“备”教学,包括教案、课程内容、板书布局、课程衔接等要仔细设计;最后要“备”学生,包括要考虑学生专业背景、特点等有针对性地教学。张宇讲课时经常将物理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如讲动量定理时,他就让学生思考踢足球时的停球动作为什么要将足球往回拉一下等生活实例,在讲角动量守恒定律时,他又举诸如跳水的空中旋转、冰上舞蹈的旋转等实例;在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讲课时,将相关物理知识结合土木工程中一些具体应用来讲。张宇说:“这就要求备课时要准备得非常充分,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鲜活的例子扭转了许多学生对物理课的一些看法,“物理原来还可以这么有趣”。包金琳同学说:“上张宇老师的课,感觉很亲切,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们对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印象更加深刻。”
  在日常教学中,教研室全体教师时刻不忘教书育人,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物理思维,他们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等创新活动,并组建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在他们的指导下,学生荣获了2014年 “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第一名(特等奖)。

立体化教学模式让教学生动起来

    怎样让大学物理的课程生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是教研室教师一直思考、探索的问题。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圆桌教学现场,看着一件件新奇的仪器,学生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操作起来。张杰同学这一组首先拿起了一个铝管,在老师引导下,分别用粉笔和磁铁从铝管中降落,进行了对比试验。他们发现粉笔一下子就落到了平台上,而磁铁却翻转着轻飘飘地下落。大家情不自禁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张杰认为可能是楞次效应,由于磁场变化而导致磁铁翻转。对于这样的上课方式,张杰觉得像玩一样,上起课来也更有热情。他说:“相对于只是老师演示实验,这种方式让人印象更加深刻,不仅看到了现象,还通过反复地对比操作,思考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对物理原理理解得更深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试方法进行研究、改进以提升教学效果。他们不仅开发出了“圆桌教学”模式,还形成了以板书、电子教案、演示实验、CAI软件、教学录像片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如他们尝试将“应答反馈系统”应用于大班课堂互动教学。针对老师的问题,学生通过手中的遥控器可直接进行回答。当学生的答案正确率低于50%时,老师或者重新讲解,或者让学生讨论后再重新选择,互动式学习让课堂活跃起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他们在春季学期的演示实验中提供86个实验,平均每节课都有生动的实验演示,上课没理解透彻的学生还可以预约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此外,教研室教师积极进行教研、教改工作,近5年承担教育部项目、省教研项目20余项,其中省级重点项目5项,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教改文章30余篇,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当中。

耗时4年多只为编写适合学生的教材

    赵远带领团队编写的《大学物理学》(上、下)耗时4年多时间,先是例会反复讨论,然后经过几轮试讲让师生提出问题,又经过两年多不断地试讲、修改,才正式出版。虽然编写教材的过程很辛苦,但他们说:“必须精益求精,来不得半点马虎,要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为了使教材和学校实际、学生需求联系起来,他们在教材中增加了航天、新能源、空间技术发展等与物理相关的知识。该教材已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教研室针对全校各专业对物理学知识要求的不同,实行了多元化课程体系建设,将大学物理课程分为5个层次:大学物理Ⅰ、Ⅱ、Ⅲ、Ⅳ和物理专题,开设了全校公共选修课“改变世界的物理学”和本科生的创新研修课,并针对留学生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大学物理”课程。教研室针对多元化课程体系编写出版了相应的教材,如《大学物理学》《大学物理概论》以及辅助教材《大学物理学习题分析与解答》和《大学物理学教学指导》等。
  教研室的教师除了每天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上,进行教学和教学改革研究,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硕果。近5年,教研室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各类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3项,国家“863”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教育部博士学科专项科研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博士后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在《光学快报》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近100篇。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省物理教育教学研究团队、省级精品课程、省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省师德先进个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一系列荣誉见证了大学物理教研室的成长和进步。春风化雨育桃李,规格严格工大魂。大学物理教研室的教师们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精神,坚定地走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审核:张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