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追梦人】四川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范世军校友:春暖自然花盛开

2015年06月15日 新闻网 浏览次数:891

      哈工大报讯(何�菲 吉星 李庚芮/文)“在哈工大,我就是一名很普通的学生。在长虹,我也是一名很平凡的技术人员。能来哈工大读书,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件很偶然、也很幸运的事情。以前是完成自己的学业,现在是做好自己的事情,都没有什么特别的。”面带笑容、言语朴实的范世军很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
  范世军1967年出生在成都市新都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当初,还在上中学的他每天下课后还得回家帮父母干农活,对自己将来想考哪所大学并无规划。那时娱乐活动甚少,恰好有个广播节目天天播放《夜幕下的哈尔滨》,这让范世军对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北方城市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以后就去哈尔滨读大学吧。”
  1985年,范世军考入我校精密仪器专业。入学前,由于家里人都没有去过东北,说起哈尔滨第一个感觉就是“冷得很”。所以从他拿到录取通知书起,妈妈和姐姐就开始连夜织毛衣。到了学校他才知道,东北的冬天来得特别早,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冷,反而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等到温度差不多的时候,他们就给球场浇上水,过几天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溜冰场、天然的乐园。
  “一分辛苦一分才。我喜欢读书,也深知读书对我来说很重要,所以就一直心无旁骛地努力学习。‘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那时虽然还没有被明确定为校训,但我们早就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范世军说,善于主动学习,肯下功夫,能够坚持不懈——这是哈工大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1989年毕业后,范世军被分配到国营第756厂(即现在的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和仪器仪表打交道。他说,其实我最喜欢的工作是故障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人特别有成就感。为了找出问题所在,范世军通常要拆开一个个电路板,反推工作原理,找到出故障的点,再想出解决方案。
  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更高效快速地解决问题,范世军在工作中依旧采取“主动式学习”。工作后,他就坚持订阅《电子报》,甚至买来了前几年的合订本,每天下班后都要翻翻,了解电子产品的工作原理和前沿产品动态。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了20多年。“我家里现在有从1986年到2010年期间所有《电子报》的合订本,这两年才不再购买,一是因为现在信息发达,网上找资料很容易了;二是经过这么多年积累,厚积薄发,这份报纸于我来说已经不再需要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长时间的积累和学习,让范世军的眼界变得更开阔。他开始不再仅仅着眼于一个个小小的部件,而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去考虑问题,在技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1990年“歼十飞机工程”启动时,国家某研究所挑起了航空电源系统研发的重担,在经过几年的开发后,因为多方面原因,项目停滞。1998年,电源系统的研发任务落在长虹电源公司,范世军和哈工大校友刘新军、屈仁刚等一起先后成为挑起技术开发大梁的骨干。数不清经过了多少刻苦攻坚的日子,攻克了多少技术瓶颈,他们等来了产品在西安装机试飞的日子。
  凝聚了工厂里无数人心血的电源系统等待着曙光。在西安试飞的那几天,范世军心情一直忐忑又激动,“比自己结婚前夜还紧张”。伴随着巨大的引擎轰鸣声,试装了新电源系统的飞机平稳降落后,范世军看到有些单位的技术人员被叫到了飞机旁边交流着什么。“为什么不叫我呢?是不是有什么问题?”看到他焦急的模样,旁边的师傅笑着告诉他:“不叫你就对了,叫你过去就说明还有问题!”
  圆满完成任务!消息传到长虹,整个公司都沸腾了。最终,“歼十飞机工程”电源系统凭借优异的性能和稳定的质量,在数十个系统评比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其中既有范世军及研发团队的心血,更有长虹电源公司全体员工的默默奉献。
  “成功没有诀窍,就是坚持。如果一件事你觉得对,就一直坚持下去,春暖自然花盛开。”从一个普通的员工到副总工程师,范世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几十年如一日。范世军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新的研究项目和梦想中的前景。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样,公司越来越好,电源行业也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审核:张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