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動力學家黃文虎院士逝世 享年96歲 航天故障診斷開拓者 「神舟」飛船安全守護人

◆黃文虎。網上圖片
◆黃文虎。網上圖片

◆黃文虎早前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網上圖片
◆黃文虎早前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網上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科技日報》及央視網報道,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機械動力學家、哈爾濱工業大學原校長黃文虎於2022年5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6歲。他長期致力於一般力學、動力學與控制學科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在我國最早創立開展設備故障診斷技術研究,發展了模糊診斷、神經網絡等診斷技術;他在衛星、飛船故障診斷技術可行性研究和原理性實驗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為故障診斷技術在我國航天領域的應用提供了途徑。

  「如果汽車出現故障,可以停下來檢修;但飛船一旦上天,就不可能停下檢修。況且宇航員飛天任務繁重,難以親自檢測故障,因此必須實現自動化故障診斷。」黃文虎院士這樣深入淺出地解釋故障診斷的應用原理。

  「天地一體化」診斷飛船

  黃文虎說,「故障診斷」系統可以概括為「天地一體化」,它包括故障檢測、診斷、隔離和恢復4個過程。飛船上天後,地面有一個與在軌飛船同步運行的模擬「飛船」系統,當軌道上的飛船發回的信號出現異常時,地面指揮部通過「故障診斷」系統診斷,找出故障源,並向軌道上的飛船發送指令,從而啟動飛船上的裝置自動排除故障,在宇航員不知不覺中清除隱患,保障飛船正常運行。

  最初,中國的「神舟」系列飛船沒有完整的故障診斷系統。那是在1994年,憑藉在民用系統故障診斷的豐富經驗,及對相關領域國際先進技術的充分了解,以黃文虎為首的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動力學與控制研究所,向飛船總體設計部門提交載人飛船「故障診斷」系統的論證方案,獲航天部門的高度評價。

  振動設計方法獲國際公認

  故障診斷技術最先應用於民用工程。而這項尖端技術的誕生,也有黃文虎艱難的求索歷程。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黃文虎剛剛走出「牛棚」,就被發配到哈爾濱汽輪機廠。當時,該廠正設計國內最大容量的大型汽輪發電機,他像普通技術工人一樣,起早貪黑加班工作,構造力學模型,推導振動公式,設計實驗方案。蒼天不負有心人,他的振動設計方法,不僅填補國內振動計算領域的空白,而且在國際會議上得到公認及引用。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正實施第六個五年計劃,在申報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時,黃文虎認為,應申報國家迫切需要的項目。當時國家電力緊張,發電裝機容量不夠,機器總出故障,一旦檢修就得好多天,嚴重影響生產。「機器就像人一樣也會生病,需要醫生診斷。」於是,黃文虎申報「發電設備故障診斷技術」項目,在國內最早提出「模糊診斷技術」新概念新方法,把人工智能理論和人工神經網絡技術引入故障診斷,他立志成為診斷機器故障的高科技「醫生」。

  然而要試驗,卻沒有發電廠願意嘗試,「當時就是白送試驗設備,電廠都嫌麻煩,不願與我們合作。那時人們還沒有創新意識,最後費盡口舌,大慶一家發電廠才勉強答應。」憶當初,黃文虎很感慨。當時做試驗的大慶新華發電廠很偏僻,設備和電線都靠肩挑背扛,從哈爾濱市抬着去,而黃文虎和學生們就住在試驗室裏,在蚊蟲叮咬中工作。

  正是那種艱辛環境打磨出的「故障診斷」技術,才更加成熟而適用,終於成為後來「神舟」系列飛船的「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