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代会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深入推进“健康校园”建设,加速提升师生健康管理水平。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开展科学有效的体重管理呢?近日,哈工大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以及师生健身达人结合自身经历,分享长期坚持运动带来的变化,号召更多师生参与体育锻炼,共同打造“健康校园”。
羽毛球世界冠军、体育部教授陈金,6岁开始打球,运动员时期斩获9次世界冠军,并作为国家队教练带队获得6次世界冠军。入职哈工大后,他坚持面向师生开展羽毛球培训和课程,其主讲的羽毛球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陈金认为,羽毛球初学者要学会用巧劲,这一运动不是纯粹的力量比拼,更多是技巧和策略的运用,如合理控制挥拍角度和力量;还要以球会友,通过结交志同道合的球友,在练习和比赛中互相学习、切磋技艺,收获友谊;同时要保持平和心态,享受过程,不要把输赢看得太重,享受羽毛球带来的乐趣。他希望更多的师生加入到羽毛球运动中,在挥洒汗水中提高身体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范可新为学生作滑冰教学示范。
短道速滑冬奥冠军、体育部副教授范可新,9岁开始练习滑冰,17岁入选国家队并获短道速滑世锦赛500米项目冠军,3次代表国家参加冬奥会,共获得1金1银1铜,还和队友夺得哈尔滨亚冬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在北京冬奥会上,她克服腰伤,和队友共同夺得中国代表团首金,收获个人首枚冬奥会金牌。20余年的运动生涯,让范可新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也教会她如何在挫折中前行。她表示,体育精神是伴随一生的修行,希望每个人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永不言败,书写属于自己的热血故事,也希望更多的师生参与体育运动中,以更积极向上的状态面对人生路上的挑战。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武高辉,从中学起练习武术,师从武术名师李文彬,是尚派形意拳第二代传人,被授予中国武术七段(高段位,最高为九段),现担任哈工大武术协会会长,多次在国际国内武术赛会中获奖。在武高辉看来,中华传统武术包含朴素辩证法,对他的教学科研工作有很大启发和帮助。他希望更多的师生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每天坚持开展体育锻炼,逐步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以更加充沛的脑力、体力投身到未来的学习科研工作中。

马欲飞(左六)参加中国光学跑团。
国家级青年人才、航天学院教授马欲飞,2021年开始跑步,多次参加半程马拉松,最好成绩1小时27分钟。他认为跑步对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远大于时间损失量,强健的体魄和清醒的头脑能显著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为了长期坚持跑步,他加入了中国光学跑团。该跑团集聚了来自全国高校从事光学研究的300余名教师,目标是5年内从地球跑到月球(40万公里)再返回。去年,马欲飞荣获跑团首届飞马奖。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挑战全马。

曹雨竹(居中)带领学生运动打卡。
基础学部辅导员曹雨竹从初中开始练习跳高,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她认为跳高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运动,每一次提升横杆高度都是对自我极限的突破。尽管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但成功越过新高度时的成就感无与伦比。这种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同时,运动员的经历教会她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在关键时刻保持自信。走上工作岗位后,她坚持健身和打羽毛球,并带领学生参加运动打卡。上学期,基础学部推出了乐跑免打卡系列活动,其中“全能跃动挑战赛”巧妙融合平板支撑、蛙跳等动作,利用暖廊空间,将体育锻炼嵌入学生的课间碎片化时间,95%的完赛者表示,在暖廊训练10分钟就能完成一项挑战,比传统长跑更轻松有趣。
据统计,哈工大现有教职工体育类协会17个、学生文体类社团60余个,涵盖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武术、太极拳、舞龙舞狮、自行车、徒步、健身操、街舞、拉丁舞、滑雪、冰球、花样滑冰、围棋等项目。
为引导师生树牢“健康第一”的理念,常态化开展体育锻炼,近日,校工会联合体育部等单位共同开展体育技能公益培训,面向教职工开设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健康体态与身体功能恢复、运动减脂等课堂。未来技术学院也面向全校师生开展首届减重比赛,吸引众多师生报名参与。
商艳凯 哈尔滨日报记者 纪天伟
图片、视频由哈工大提供
编辑:胡英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