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追梦人】理士国际技术有限公司董捷校友:那些年 那些事 那份情

2014年10月15日 哈工大报 浏览次数:742

      哈工大报讯(闫明星 张东杰/文)“在哈工大的学习生活,是我作为哈工大人永远的骄傲和自豪!”带着对哈工大30年前校园生活的好奇,记者采访了理士国际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董捷校友。在采访中,平易近人的董捷开朗的笑声、饱含深情的讲述深深地感染了记者,真是一张笑脸书写乐观心态,一番回忆尽显母校情深。
      作为79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不仅要有实力,机遇也是重要因素。在那个上山下乡很流行的时代,很多父母都会选择让孩子去当兵或者进入工厂。而幸运的董捷说:“真的很感激母亲当年的立场坚定,抵挡了招兵、招工的诱惑,让我有机会进入哈工大学习。”
      初到哈工大,寝室成为他们的第一个“惊喜”。由于“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学校才走上正轨,没有足够的公寓供学生住宿。74名学生就被分到了别样的“宿舍”——由主楼的一间教室临时改装而成。“为了保证同学们的作息时间,学校要求我们晚上按时熄灯。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有人从床上掉下来,而有的同学经常在第二天被发现睡在地上。”虽然环境很艰苦,但那个不一样的宿舍却成了董捷和他的同学们美好的回忆。董捷深情地说:“哈尔滨的冬天很冷,但是宿舍的保暖却做得很好,尽管是74个人在一间教室里,却从来都感觉不到冷。”
      随着学校的发展,他们搬离了那间独特的宿舍,先是住在一公寓地下室,之后又搬到了一公寓三楼。那时的住宿条件很简陋,但听着董捷的讲述,却不禁让人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对于79级学生来说,也许是因为心中的大学梦,他们从来就没在意陋室与否。所以说起那时的宿舍,只是当作笑谈,显得那样从容。
      谈起学习,“抢座”成了董捷的第一回忆。那个时候学校里还没有很多自习室,而在宿舍学习很容易受到干扰。所以大家每天都得去自习室抢座。董捷笑着说:“几个哥们儿一起吃饭,先吃完饭的同学就会跑去占座,其他的人再一个一个教室地去找。这样的学习热情可能是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的珍惜吧!”
      “抢座”难忘,更难忘的是大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说感动,真的每天都会有。”董捷动情地说,老师们无时无刻不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心系学生。那个年代,老师们的生活都不是很富裕,但几乎每个老师都曾把同学们喊到自己家里吃饭,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拿出来包饺子招待大家。同学们之间学习上互帮互助,不让一个同学掉队;课余时间一起去太阳岛,一起在零下35℃去赏冰灯,一起去松花江畔,一起去踢足球,还有那尤其难忘的雪地足球赛,虽然摔了很多次,但是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4年的情谊,让同学们难忘彼此,难忘哈工大。
      毕业后,董捷曾在航天部3401厂(贵州遵义梅林化工厂)第二研究室从事锂电池研制工作,参与“卫星用大容量锂二氧化锰电池”项目,并于1987年获得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他到云南工学院工作,高校合并后在昆明理工大学工作到2004年。1999年他创立昆明泰瑞通电源技术有限公司。2002年他任深圳理士奥电源技术有限公司(即理士国际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2010年公司在香港上市。
      虽然毕业已经30年了,但董捷从来没有忘记母校。2013年3月29日,董捷回到母校,代表安徽理士电源技术有限公司向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60万元,同母校合作建立了哈工大-理士国际联合实验室,并任化工学院兼职教授。他说:“我永远为自己是哈工大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哈工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情系母校,关注学校发展,为哈工大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离开母校30年的社会经历,让董捷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务实,不浮躁;要博学,不浅薄。他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脚踏实地才能一路向前,一定要认真地走好每一步,尽最大的努力充实自己。丰厚的知识积累让董捷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在给同学们讲座时说:“我们要用相同的时间成本去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要踏实为人,勤奋做事,具备经历打击、抵抗挫折的能力,这样才会走向成功。


董捷校友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审核:宋玲 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