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栏目  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

立志强国、为国育才: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励志新时代哈工大人

2019年10月15日 新闻网 浏览次数:8744

哈工大报讯(刘忠奎 文/图)“外国人搞不出来的东西,中国人不一定就搞不出来,这口气一定要争!”“作为老师,学生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不能推”。“科研方向只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才具有生命力,科研队伍要具有自己的特质才能够蓬勃发展。”10月12日晚,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宣讲会工科试验班(智能装备)专场在二校区文体中心114举行。1000余名新生现场聆听新老哈工大人讲述老一辈“八百壮士”的立志强国、为国育才的故事。

“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这就是我要做的!”

1981年,刘永坦院士心中萌生出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从此,他带领团队开始了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具有开拓性的攻坚战。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实现了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的基础上,陆续攻克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技术难题,使我国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领跑”世界。电信学院宗华副教授深情地诉说着刘永坦院士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描绘出一幅“坦先生”带领“雷达铁军”四十年磨一剑、为祖国海疆筑起“海防长城”的恢宏画卷。

“国家的需求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仪器报国

树雄心艰难创业图国家强盛

立壮志刻苦攻关为民族复兴

每年春节,这幅都会张贴在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门口的对联,成为谭久彬院士30年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和整个团队的座右铭。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王伟波副教授深情讲述了谭久彬院士坚持“国家的需求是我们的第一选择”的动人故事。1992 年,课题组在一穷二白组建的时候,就把科研目标瞄准为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除了睡觉吃饭,谭久彬院士基本都泡在实验室里。即使工作台报废,忍不住偷偷流下泪水的谭久彬院士,仍无惧失败、攻坚克难、勇于突破,使我国大型精密仪器技术水平跃进国际领先行列。虽然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但谭久彬院士在“挑战尖端、仪器报国”的科学道路上不断攀登着。

“寻得神光映日月,不聚靶点人不回!”

“美国已经做出来的东西,我们要坚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出来,不能找借口、讲困难。”“神光-Ⅲ”团队成员机电学院卢礼华教授作为亲历者与参与者,娓娓道来团队成员“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坚守、特别敢创新”的精神风骨。无论是在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承担着靶场光电与控制系统的研究中,还是在终端光学组件内的KDP晶体光学元件加工技术的研究、激光聚变中实验靶的加工、终端光学组件构型研究等重大技术攻关和“卡脖子”技术问题上,团队成员迎难而上、创新进取,解决了国家重大装置急需的困难,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提升了我国的超精密机床研制水平。

“学就学好,干就干好!”

“作为教师,备好课,教好学生就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是永远正确的”,“我干不了几年了,但你们的路还很长,有投入才有未来”。这些朴素鼓劲的话语激励着哈工大青年激扬青春,为国奉献。能源学院孙飞副教授分享了秦裕琨院士几十年如一日的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怀。秦裕琨院士1956年留校任教,参与组建了国内最早的锅炉专业。时至今日,他仍然和年轻人一起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而且只要身体允许,学生的答辩、学校的讲座,他也从不推脱。他一生的奋斗历程始终诠释着“学就学好,干就干好”这句话!

你愿意成为下一块“特种钢”吗?

在哈工大,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他总是与“第一”、“率先”这样的词语紧密相连。他培养出中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的第一个博士、中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进站工作的第一个博士后……雷廷权院士,对学生和工作倾注了全部的爱与力量,他几乎总是最早一个来到教研室,最晚一个离开。即使在病重无法正常进食的情况下,他仍然每天坚持到教研室工作、指导学生做课题……讲台上的材料学院黄小萧教授,当讲起雷廷权院士点点滴滴的故事时,情不自禁哽咽。虽然雷廷权院士与世长辞,但他的学生们内心总会发出一个声音:“雷老师,我们想您!时代发展、精神不变!您的‘特种钢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我们不能误人子弟啊!”

“马老师是个真正的好人,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他一生都在办专业,一生都在培养人。”哈工大激光技术专业创始人之一、马祖光院士的学生王雨三教授动情地讲述了恩师治学严谨、严格培养学生的动人故事。马祖光院士要求,只要博士生论文不合格,就不能答辩。学生论文中的定义、概念要准确,不准确的英文翻译,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马祖光院士都会用红笔圈出来,然后让学生反复修改,直到找不出一点毛病。在他一片冰心、润物无声的教诲下,学生陈德应仅用两周时间完成了美国一所名校的一位博士后用了一年半没有完成的课题。时钟永远定格在2003年7月15日,马祖光院士走了,但是他的精心育人、甘为人梯的精神在哈工大薪火相传。

力争做新时代的哈工大“八百壮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虽然精彩感人的报告会结束了,但报告会现场充满了令人感动的瞬间。83岁高龄的王雨三教授作为报告人不但认真做报告,还全场认真聆听着报告、记着笔记,一行行字书写着他对恩师和“八百壮士”的尊敬和思念。现场同学们也情绪高涨,不时爆以热烈的掌声,有的还落下了热泪,大家纷纷表示收获满满,感触颇多。

智能装备大一学生张劲表示,马祖光院士等哈工大“八百壮士”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他们为国奉献、急国所需、埋头苦干、淡泊名利等诸多品格注定要永远镌刻在哈工大的精神丰碑上,启示并引领着我们这些后来人继续在燃烧自己、服务国家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智能装备3班班长巴金淼深有感触地说:“老一辈哈工大‘八百壮士’为共和国发展建设和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仍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们年轻人更应挑好身上的担子。”

智能装备34班的王新宇激动地说:“哈工大‘八百壮士’永远奋斗、永远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行。我会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砥砺自强,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智能装备16班田宇凡表示,百年复兴,事业未竟,学习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更要薪火相传,以中流砥柱、浪遏飞舟的担当坚守初心,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态度对待学业,力争做新时代的哈工大“八百壮士”。

智能装备24班班长迪力亚尔江·多力昆表示,老一辈哈工大“八百壮士”处处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精神落到实处,给无数学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要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终身!




报告会现场

责任编辑:刘忠奎